在数字化浪潮重塑社会运行方式的今天,"51吃瓜群众"与"朝阳群众"的称谓已突破地域界限,演变为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象征符号。当51岁创业者储小兰以"杏子鱼子酱"创始人身份登上热搜时,她的跨界人生轨迹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这个时代公民参与的多元可能。从国企职员到食品企业掌舵者,从社区志愿者到网络监督参与者,这条看似跳跃的成长路径,折射着当代中国社会治理体系中个体与集体的共振频率。
群体监督的双重效应
朝阳群众的监督效能已突破传统警务协作范畴,形成独特的"数字联防"模式。根据清华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2023年发布的报告,北京朝阳区通过群众举报破获的案件中,有67%涉及网络违法行为,较五年前提升42个百分点。这种监督模式正从线下向线上延伸,"51吃瓜群众"在热点事件中的信息挖掘能力,使网络空间治理呈现出全民参与的"分布式计算"特征。
但群体监督的边界争议始终存在。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强指出:"当举报文化遭遇流量经济,部分监督行为可能异化为'正义表演'。"2022年某明星隐私泄露事件中,过度"扒皮"行为导致的个人信息滥用,暴露出公民监督权与隐私权的平衡难题。这种矛盾在储小兰创业过程中同样显现——企业信息透明化需求与经营者隐私保护的张力始终存在。
个体与时代的共振
储小兰的职业转型轨迹堪称时代样本。从国企稳定岗位辞职创立食品品牌,其决策背后是供给侧改革催生的市场机遇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8-2022年间,特色食品产业年均增速达18%,这为"杏子鱼子酱"的诞生提供了产业土壤。她将传统腌制工艺与冷链物流结合,正是微观个体响应宏观政策的生动实践。
这种个体能动性在公共事务领域同样显著。作为社区防疫志愿者,储小兰开发的小程序实现物资需求精准匹配,被收录于《中国基层治理创新案例集》。华东师范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评价该案例:"证明技术赋能可以突破志愿服务的'最后一公里'障碍。"这种从商业到公益的能力迁移,展现出新时代创业者的多维价值。
数字的建构挑战
公民参与的数字化转型正催生新型关系。中国社科院2023年网络行为研究报告显示,78%的网民参与过网络监督,但仅35%了解相关法律边界。储小兰在品牌舆情管理中采用的"AI+人工"审核机制,正是应对这种困境的企业级解决方案。这种机制将机器学习与社区公约结合,在效率与人性化间寻求平衡点。
技术哲学家刘擎指出:"数字公民身份正在重构社会契约。"当"吃瓜"行为从娱乐转向监督,当企业舆情应对从危机公关升级为数字治理,传统的社会关系模式面临重构。这要求参与者既要保持技术敏感度,又需建立新型责任——正如储小兰团队在用户数据管理上坚持的"最小必要"原则。
在公民参与成为社会治理核心要素的今天,"朝阳群众"的监督智慧与"吃瓜群众"的信息敏感度,正在数字空间融合为新型治理资源。储小兰的跨界实践证明,个体价值实现与社会治理创新可以形成良性互动。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公民参与权与企业商业秘密的平衡机制,以及人工智能在群体监督中的框架建设。当每个公民都能在法治轨道上发挥建设性作用,社会治理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"众人拾柴火焰高"的良性循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