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南方某县城,一位古稀老人手持林权证走进当地林业局,声称通过"买卖提森林"平台以10元单价转让了5亩林地经营权。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引发舆论哗然:数字时代下,森林资源交易真能如网购般便捷?标价10元的林权转让背后,究竟是科技赋能的普惠金融创新,还是精心设计的投资骗局?
平台运作模式解析
买卖提森林平台自称采用"区块链+卫星遥感"技术,将整片森林分割为标准化数字资产。其白皮书显示,用户购买的最小单位0.01亩林地对应区块链上的唯一NFT凭证,支持二级市场自由交易。这种模式理论上降低了林业投资门槛,使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也能参与生态经济。
但自然资源部2023年发布的《数字林权交易指引》明确指出,林权流转需在省级以上交易平台备案。记者查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发现,该平台运营公司注册资本仅50万元,经营范围未包含林业产权交易资质。林业经济专家王振宇指出:"将整片森林碎片化交易,涉嫌违反《森林法》关于林权完整性的规定。
低价交易的合规性质疑
平台宣称10元定价基于"普惠金融"理念,但中国林学会2022年研究报告显示,南方集体林区最低流转价格应为每亩200-500元。如此悬殊的价差引发多重疑问:若交易合法,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?若属违规操作,平台如何规避监管?
更值得警惕的是交易合同的模糊条款。某法律团队解析发现,用户购买的实为"林地经营收益权",而非传统林权。这种新型权益尚无明确法律界定,一旦发生纠纷,投资者难以获得司法救济。正如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李岩所言:"在缺乏顶层设计的情况下,金融创新可能异化为监管套利工具。
老年群体的认知困境
该案例暴露数字鸿沟带来的新型风险。中国老龄协会调查显示,65岁以上老人遭遇网络诈骗的比例达37%,其中"低门槛高回报"项目最具迷惑性。涉事老人子女向记者透露,其父误将平台推送的虚拟树种成长动画视为真实林业数据,这种认知偏差在老年群体中具有普遍性。
心理学者张薇团队研究发现,老年人对区块链等新技术存在"魔术师效应"——既不了解原理,又盲目相信技术权威。这种心理特征与平台营造的"科技+环保"双重光环结合,形成极具欺骗性的营销话术。某反诈中心数据显示,2023年上半年涉及老年人的虚拟资产诈骗中,37%披着"绿色经济"外衣。
监管体系的应对挑战
现行《电子商务法》主要规范商品服务交易,对自然资源类数字资产缺乏约束条款。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测算,类似平台涉及的灰色市场规模已超80亿元。这种监管真空导致地方林业部门陷入执法困境——既无法认定交易违法,又难以保护投资者权益。
值得关注的是,最高法2024年1月发布的典型案例中,已出现将虚拟林权交易纳入非法集资范畴的司法判例。这预示着监管态度正在转变。生态环境部研究员周明建议:"应建立自然资源数字交易白名单制度,将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纳入特许经营范畴。
森林资源数字化本应是实现"双碳"目标的重要路径,但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化操作正在扭曲其本质。当古稀老人颤巍巍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购买虚拟林权时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代际数字鸿沟,更是制度创新与风险防控的深刻矛盾。完善《数字经济促进法》配套细则、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、加强老年群体数字素养教育,或许能避免绿色经济沦为灰色地带的投机游戏。毕竟,守护绿水青山不应成为技术投机者的敛财工具,而需建立在扎实的法治根基之上。